
新华社记者何磊晶任军。
太湖西北岸首先出现晨光。江苏省无锡市鼋头风景区,一群红嘴鸥盘旋飞过湖面。湖心小岛上,野鸳鸯安静地嬉戏,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。
“鸳鸯是湿地生态的‘指示物种’,成群的鸳鸯出现,说明太湖水质确实得到改善。”无锡太湖源头竹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波满意地说道。
这是在太湖拍摄的红嘴鸥。新华社记者 刘立航 供图
2024年,蓝藻泛滥的太湖总磷浓度将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,平均水质将30年来首次达到3级,成为首个“好湖”。水上运动生物多样性指数也升至“优秀”水平。今年1-10月,太湖、无锡水域水质继续保持Ⅲ类,总磷浓度较上年再次改善。
湖水清澈的背后,是源水控截、生态疏浚、调水、生态修复等一系列“治水”措施的全面推进。
无锡太湖岸线长达142公里,是太湖治理的主战场。
无锡宜兴海域有一座名为“太湖之光”的漂浮“移动工厂”,每天24小时运转。它由多个工作容器串联而成,管道纵横,设备布置密集。
作为刀刃,挖泥船扮演着一把精密手术刀的角色,刮掉湖床附近的泥沙。污泥通过管道连续输送到下一个船体,在那里进行分类、脱水和过滤。工作场所的记者目睹了湖底的淤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就碎成了“华夫饼”状的小块。
这是正在作业的“太湖之光”疏浚平台。新华社记者 刘立航 供图
“表层淤泥富含氮、磷,是蓝藻的滋生地。疏浚可以从源头上阻止蓝藻的生长。”他说这相当于“做”。
“数字灭藻”行动也悄然开始。国家电网无锡供电公司大屏监控画面上,显示蓝藻覆盖面积、藻水分离站运行状况、采集点能耗数据。 “除了有效利用能源大数据外,我们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研究并构建了利用高科技的智能蓝藻监测系统。该公司五级专家方明表示,工程师分析了超过12万张标注图像,训练了AI算法,识别准确率超过96%。
“无论是晴天、阴天,还是蓝藻的发育分为多个阶段,这套系统都能准确判断藻类的情况。目前,太湖西岸40公里近岸水域98%纳入电力防控网络。”黄敏表示,系统分析结果将定期与生态环境部门共享,帮助提高藻类治理效率。
治理太湖,不仅要“治”它,更要“用”它。
梅梁湖东岸有一条全长1.75公里的滨水湿地公园。香蒲和睡莲随风摇曳,鸟儿嬉戏,景色优美。 “b“ase”就是湖底的泥。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说:“饼里可以填上硬化的泥,可以种植水草。”
这些砖是用太湖的泥制成的。新华社记者 刘立航 供图
淤泥转化为标准砖、路基材料和生态护坡。将藻泥转化为碳源产品、蛋白饲料、碳基肥料……目前,无锡市正在努力扩大试点范围,推动淤泥作为道路路面、砖板建设新材料的普及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增强绿色发展动力。
“太湖平均水深只有1.9米。水流缓慢,自洁能力不高。管理不容易。”高谦副主任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负责人表示:“四年来,无锡市每年在台治理方面的投入超过100亿元,以上投入都已完成。下一步,我们将加强清淤和调度管理,稳步推进260多个重大台治理工程,保护洁净水源。”